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高莹)2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研究”开题会暨课题讨论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崔唯航,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院长何德旭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姜飞主持会议。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朱高磊/摄
崔唯航在致辞中表示,社会公共安全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在此背景下,开展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研究,不仅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理论创新的重要探索,更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的实施和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全力护航项目攻关与成果转化,为推动我国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课题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徐明就研究问题、分析框架、研究计划、成果安排等进行开题陈述。他表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研究”课题旨在全面剖析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推动形成科学、高效、协同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模式,为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提供坚实保障。课题组将梳理公共安全治理的理论基础和最新发展趋势,确立公共安全治理的长期目标,考察其驱动力与挑战因素,分析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构成及功能运行,遵循“理论阐释—目标动力及挑战—机制功能运行—实现路径—政策建议”的思路,探索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具体路径。
专家评议组对课题的研究基础、框架设计、理论和政策意义等予以肯定,并从不同视角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彭宗超表示,该课题研究设计系统深入,较好把握了学术和实践前沿。建议课题组在思想方法层面,将居安思危、底线思维、极限思维等思维方式融入研究;在机制运行方面,进一步关注分工与协同的困境,特别是极端情境下的资源保障协同机制,探索多元主体的协同机制;在研究方法上,发挥多学科优势,引入经济学、心理学等视角,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研究。
何德旭建议课题组处理好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内容作为研究重点。他谈到,在新形势下,应充分考虑现代科技手段对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影响,打造基于数据、技术和跨界融合的智能治理模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马宝成认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研究应全面涵盖四大类突发事件,避免偏重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要突出问题意识,针对当前公共安全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厘清指挥与处置机制的功能边界,拓宽社会共治路径,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网络。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原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建议课题组在研究中凸显预防的重要性,聚焦公共安全治理目标,特别是韧性建设和多元共治,探索科学决策和数字化转型机制的实现路径。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防患于未然”等思想元素,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深入剖析风险治理、应急治理、危机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联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肯定了课题设计框架,并就下一步研究提出具体建议。一是明确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应急事件等概念,瞄准公共安全治理机制这一研究对象,通过机制建设形成预期引导,解决治理资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将公共安全关口前移、源头治理以及事前预防作为研究重点,推动实现治理转型。三是厘清常态化治理与应急管理的关系。四是强化总课题对子课题的统领作用,明确学术重点,避免资源分散和浪费。
课题组针对评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回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代表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胡子轩
新媒体编辑:苏威豪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