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刀郎的演唱会,徐子尧的《绣红旗》又红了一大把。这是好事情。因为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这首歌曲和她背后的故事。《绣红旗》是很多70后耳熟能详的歌曲。听了听徐子尧的,虽然歌声庄重、纯净,但是少了一点什么。又看了影视作品《在烈火中永生》“绣红旗”片段,催人泪下。两段“绣红旗”,中间隔了60年,世界早已翻天覆地,怎么会一样?
又翻开《红岩》。一个个熟悉的人物,纷沓至来。
这次阅读,我依然感动于江姐:早早参加革命;丈夫牺牲强忍泪水接过他战斗的旗帜;被捕入狱号召大家振作,坚定胜利会到来;临别用竹签子写的《家书》,“向党一片丹心,育儿粗茶淡饭”;和那句“毒型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人的意志是钢铁做的”;以及最鼓舞人心、最坚定信念、最温柔美丽的建国前夜“绣红旗”——“尽管她们并不知道五星红旗的图案,但她们却通过炽热的心,把自己无穷的向往付与祖国。不知是谁抢先绣上了第一针,接着,许多灵巧的手,飞快地刺绣起来。热血沸腾着,把坚贞的爱,把欢乐的激情,全寄托在针线上,你一针,我一线,一针一线织绣出闪亮的金星……”
依然敬佩许云峰面对敌人的智慧冷静与坚韧:他是机警冷静的智者——“我们需要的是冷静,不是害怕,也不是硬拼”;是坚韧顽强的斗士——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寻找到石缝较宽的地方为同志们挖通道;是不怕牺牲的勇士——他对执行死刑的特务说,走,前面带路!
依然赞叹小萝卜头;……
我还想说的是江姐的好友:李青竹。她早年参加革命,被捕入狱后,作为职位最高的共产党人,她受的折磨最大,各种酷刑尝了个遍,但她没有流露出因为身体的疼痛带来的痛苦,而是咬紧牙关,默不出声。她和江竹筠一样,有着成熟的斗争经验,一起照顾“监狱之花”,一起绣红旗,一起走向刑场……李青竹的原型是李青林,《红岩》展现的是她一生中狱中部分。我特地网搜了她本人真实经历:2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36岁牺牲。和江姐同样死于1949年11月14日。
……有多少无名的英烈啊!这本《红岩》最大的特色就是写实。两位作者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看过、听过的写了下来,所以它带给人的震撼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人,不仅活在共和国的功勋册里,也活在当今那些为了理想、为了国家、为了人类而不懈奋斗的普通人的心里。
当看到张桂梅把头从后边悄悄贴上在歌剧《江姐》中江姐的扮演者的背上的这张照片的时候,我落泪了。张桂梅,这个不平凡的女校长,这个令人不解的女人,把自己毕生的全部都拿了出来,献给她的“女生”。她的“偶像”就是江姐。明白这点后,我突然就释然了,为什么张老师有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这个事业当中?为什么能克服那么多不可思议的苦难?为什么能级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什么又坚韧又自信?有个人一直活在她心中啊!——她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江姐的遗愿!
我又想到了一个庞大的群体:70后。上个世纪60年代,根据《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这部影片让《红岩》这本书、江姐、小萝卜头、许云峰、甫志高等众多人物形象家喻户晓,当然还有那首歌曲《绣红旗》。在物质文化贫瘠的年代,影视里的英雄被“口口相传”,70年代出生的人就在这样的“英雄”事迹中渡过童年时期。我就是这个时期出生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知道了江姐,知道了小萝卜头,会唱“千分情,万分爱,秀出一片新天地”。后来发现那个年龄段的人大都喜爱革命影片,爱唱歌唱祖国的歌曲,爱看“主旋律”的文学作品。并且这些人曾经是单位里的骨干力量,他们有确信,不自欺,有追求,能吃苦——
比如在基础教育这个领域,他们是“著名的师范生”,是民师退役后学校的中坚力量。他们经历了各种课堂改,经历了学校从农村到城镇的转型,工资是从104元开始的!所以他们更感恩社会,更感谢党和政府!
现在,濒临退休,仍活跃在三尺讲台:每每看到花白头发、戴着眼镜的这些同行,和年轻人一起研讨、活动,我就感慨万千:疲惫的身体里藏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他们,难道不是江姐的某种精神的延续吗?
这样的人在其他岗位上也不少啊!
“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合上《红岩》,那些身影从书中印到心里。他们的精神在无数“张桂梅们”身上续写着。“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红岩精神在斗争中孕育,在烈火中永生,在新时代传承。
再读红色经典,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做薪火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