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60年4月1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序幕。
在这场“硬仗”中,科学家们如同战场上无畏的先锋,协同合作,汇聚众智,克服艰苦条件,逐步揭开了大庆地下油海的神秘面纱,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4月11日,对于大庆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5个月后,一条黑亮亮的“油龙”从松基三井喷涌而出。这是中国东北松辽盆地第一口高产工业油流喷油井,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采出了自己的石油!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喜大庆之际,油田以“大庆”命名。
1960年4月11日,一场声势浩大的大庆石油会战拉开帷幕。王进喜和他的“钢铁钻井队”靠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在松辽盆地萨55井的井位上竖起井架。4月14日,萨55井开钻。5天后,第一口生产井钻成。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60年
大庆油田召开“石油大会战誓师大会”
来源 |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
60余年来,大庆油田伴新中国同行,带给祖国一个又一个惊喜与奇迹。
一步之遥,发现大庆油田
1915年,美孚公司派克拉普和富勒到中国东北等多地进行石油勘测,勘测发现中国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含油可能性,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石油开发。“中国贫油论”的说辞由此屡次出现在外国地质学者的文章中,他们认为只有海相沉积地层才能生成大油田,而中国内陆大片区域都是陆相沉积,寻找石油的前景暗淡无光。
1930年,觊觎中国资源多年的日本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石油钻探。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石油钻探,到1942年钻探停止时,一共钻井81口,均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油藏。日本人也对“石油只存在于沿海地区”的理论深信不疑,认定中国是贫油国家。
惊险的是,1940年日本曾到松辽盆地的安达县打下过一口1000米深井,却没有检测到工业性流油。而这口钻井离中国后来发现的大庆油田主要产油区,仅仅差一公里。
一路前行,我为祖国找石油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能源短缺。
1953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向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咨询了中国到底有没有石油的问题。作为地质学者的李四光,早在1928年就质疑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他认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无石油可办”。面对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垂询,他明确回答:中国天然石油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最有可能找到大的石油富集区。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952年,周恩来总理与李四光亲切交谈
来源 | 南风窗微信公众号
1954年,李四光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提出:“对于我国的石油资源勘探,华北平原与松辽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进行的。”同年,地质部成立矿产普查委员会(简称“普委”),对全国油气资源进行勘探。李四光兼任普委的主任委员,谢家荣、黄汲清作为主要的技术负责人分别担任常务委员。
谢家荣和黄汲清亦坚信一定能在中国找到大型油田。谢家荣曾多次表示,华北平原、松辽大平原下面都可能有石油蕴藏。谢家荣还提出:“大陆沉积中有机物可能主要是由陆生植物分异而来的……陆相地层才是最可能的生油层。”在此前后,黄汲清等多位中国地质专家也认为陆相地层可以生油。
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以及其他地质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松辽平原的含油远景进行了论述,在摸索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
1955年,黄汲清、谢家荣等地质科学家推动并确立了在松辽平原展开石油调查的工作。同年,东北地质局韩景行等6人的踏勘小组踏上了艰辛的找油之路。
此后,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派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支地质调查队、地球物理勘探队、大地测量队和专题研究队,相继奔赴松辽盆地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
1955年6月谢家荣(中)、黄汲清(谢家荣左前)在1955-1957年的石油普查中
来源 | 中国能源新闻公众号
一往无前,甩掉“中国贫油论”帽子
1958年9月,经技术人员论证,决定将松基三井井位定在黑龙江省肇州县大同镇。1959年4月11日,松基三井正式开钻。9月26日,沉积在松辽平原地下亿万年的黑褐色原油喷薄而出。新发现的油田也有了与共和国紧密相连的名字——“大庆油田”。
1960年1月,石油工业部准备组织松辽地区石油会战,进一步加快松辽盆地的石油勘探和开发。经中央批准,从全国各地召集了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工人和3万退伍军人,加上7万余吨器材、设备,组成了一支石油勘探大军,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1960年4月11日,一场石油大会战拉开序幕。
全国劳动模范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日夜兼程赶来大庆参战。钻机运到火车站,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怎么办?王进喜的答案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65吨重的钻机设备运到10多里外的井场,仅用4天时间,便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4月19日,萨55井胜利完钻,首创5天零4个小时打一口深井的纪录。这是1205钻井队到东北打的第一口油井,也是整个大庆石油会战打出的第一口油井。
1963年,大庆探明了一个含油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2.6亿吨的大油田。这是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大油田之一。石油大军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夺取了大会战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的面貌,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落后的帽子。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庆油田的发现之争[J].科学文化评论,2006,(02).
[2]论大庆油田的发现过程与原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02).
[3]大庆油田发现始末[J].百年潮,2024,(09).
[4]大庆石油会战[OL].人民网-时政频道,2019-12-04.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