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读完一本书,需写点什么,或是一段文,或是一句话,实在无说的,抄上书里的几段话,也算是收获了。可这本书,实在是不敢着笔的。
因为是名著,看的人多,研究的人多,现在已然成了红学了,有分析作者原型的,有专门研究宝玉黛玉宝钗的,有研究反清复明的,反正是各种书评,都不能说是书评了,各种研究吧,引经据典的多若满天星了。
再说啥都不太合适了。可还是想写写再读的感受。
《红楼梦》是早先小时候便翻过的书。近来看书看的,这本牵出那本,那本连上那本,乱乱的看了好几本没读完的书,放在一边了,不知道看哪本书时怎么就攀扯着想起来再祥翻看翻看的,然后就又读起来了,可真是一入红楼,欲罢不能了。
真的是,没有那本书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你读起来,便放不下,时时记挂着拿出来读上两段。
小时候看时,总觉得说不出来的悲伤感,不喜欢,只喜欢看姐妹兄弟一大家子团圆,位高权重,不愁吃穿的场景,最喜欢花团锦簇,烈火烹油,繁花着锦的轰隆热闹。
可隐隐的,总显出来的悲伤,凄凉那种终底层的悲凉感,小孩子最不喜。开篇便是“好了歌”,起头“便是好防元宵佳节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读读便感受到悲剧即将发生。
长大后,懂得。这样的故事实在警醒世人,“月满则亏”,“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黄粱一梦”人生不过一场梦,好也好,歹也好,最终都要销案,完成一桩公案而已。
体会到这层我觉得也竟够了。在高位者,登高跌重,保不得世代荣华;在低位的,不必怨天尤人,此一世也是转眼烟云。如若如此过一生,必然豁达,无撼的。
开篇,警幻仙姑便想警醒宝玉,可怜他孽根祸胎,终不能悟,至使不以仕途经济为精进,只在女儿队中胡闹。秦可卿死前托梦王熙凤,告知其,“月满则亏”,让她为家族后世考虑,治办祖坟田产,凤姐未做安排,终于家产抄没,轰隆隆大厦倾。
可如若宝玉警醒,委身仕途经济学问,为官做宰。凤姐,运筹掌握,治办田产,封荫后代,又如何?古往今来,大家族安在哪一家?百年家族今安在呢?
有福之人还求多福,家大业大,奢想不世之功,百年传承。且不说古代伴君如伴虎,人生世事无常多了,过好眼前吧,往后的事谁知道呢。
所以有时候看到宝玉说,“活着咱们就一处活着,死了咱们就一处死”,“凭他怎么短了后手,只短不找咱们俩的就行了”。你说他在说呆话,不为将来打算。袭人总说他“将来可怎么处呢?”,这样看来,也不算是呆话了,说不准,那是大彻大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