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在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了方向,为司法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3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全国法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国各级法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了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人民法院的具体案件审判工作中,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为国家法官学院2025年春季开学典礼暨“人民法院大讲堂”授课,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围绕“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优质高效做实定分止争”主题通过线上线下形式为四级法院干警进行了专题授课,通过讲授一个个具体案例背后的“三个效果”考量,要求各级法院在具体案件审判中进一步学深悟透习近平法治思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人民法院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更好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以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法院持续提升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能力水平。同时,面对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用法学研究应该在更加清醒、更加深刻地认识时代使命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如何跟上、适应党和人民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发挥应用法学研究服务司法审判事业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不可坐论,理不能空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面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伟大实践,面对全国两会新精神新要求,应用法学研究应不断从中汲取研究的源头活水,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纲”和“魂”繁荣法学研究、紧密服务司法审判实践、努力做好法治宣传、协同培养法治人才,为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纲”和“魂”繁荣法学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为何、如何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应用法学研究应充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研究如何在工作各环节中充分体现和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研究如何确保审判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与此同时,还应立足新时代司法审判工作,注意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提炼,助推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持续丰富拓展。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评价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面彰显了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迈出的新步伐、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应用法学研究应注重对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进行及时总结,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繁荣法学研究,这也正是学深悟透做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新时代应用法学研究提出的重大命题、重要使命。
紧密服务司法审判实践。在全国法院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电视电话会议上,张军院长要求,人民法院要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努力做到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而应用法学研究要服务好审判工作,就更要努力跟进并尽力超前迈出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民法院如何发挥职能服务保障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如何全面落实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在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新能源汽车底盘”技术秘密侵权案是人民法院落实中央要求严格依法保护创新工作的典型案例,这个案例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6.4亿元创了国内知识产权案件新高,判令侵权方停止侵权,并明确按照每日100万元计付迟延履行金,通过判决的威慑力和可执行性,既有效遏制了侵权行为持续存在,也展示了司法为企业心无旁骛地谋发展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的决心。截至2024年,人民法院审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已经从2013年的10万件增长到了49万件,案件量大量增加,新类型案件也在不断涌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面对人工智能、高端芯片、量子技术等新兴科技领域中还未形成统一规则的新问题,应用法学研究应助力人民法院广泛收集梳理各方面问题和意见,协助研究总结规律提炼规则,促推形成共识出台文件,进而对发布的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做好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到全过程及时有效提供理论供给。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开展研究的2024年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研究重大课题中,有近三分之一的课题涉及新质生产力、网络、人工智能领域法律问题,作为应用法学研究助力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这些课题研究成果将为新兴领域案件审判、司法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决策参考。
努力做好法治宣传。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民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对于应用法学研究来说,做好法治宣传的核心是要把审判工作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好做法宣传好,助力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张军院长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提到,对父母为已婚子女购房、以离婚方式逃债、恶犬伤人等社会广泛关心的问题出台了适用民法典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裁判规则,把民法典彰显的家庭要和睦、诚信受保护、侵权必担责等精神落到实处。张军院长在报告中还点名了这样一个民生小案,某“职业闭店人”接手瑜伽店即注销,致债权人无法受偿,北京法院审理认定系恶意注销帮助他人逃债,判令其清偿债务,这个小案是社会反映集中的“卷款跑路”、“霸王条款”、收款不退问题的体现。针对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已于3月14日正式发布《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作了进一步回应,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些工作正是人民法院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案小事不小”“小案不小办”,以“如我在诉”意识办好每一起民生案件的生动实践,应用法学研究有责任进一步研究、解读和宣传对这一个个民生“小案”中体现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人民性,切实落实张军院长在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与一线研究人员座谈时提出的“让研究成果成为传播、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活教材”的要求。
协同培养法治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在2025年的工作安排中明确,要建设知识产权、金融、破产、涉外、海事、环境资源等专业审判人才库,完善中长期优秀人才培养规划,与高校共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这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的举措之一。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陆续与部分高等院校联合设立了数十个研究基地,既共同开展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阐释,也通过共同对审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促推法治人才培养。下一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的要求,发挥好各研究基地作为法治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作用,针对一定程度存在的政治教育不够、实践锻炼不足的问题,通过加强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作开展应用法学研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后备军。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国两会凝聚了共识、明确了任务、坚定了信心。新征程上,人民法院主动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各项任务更加艰巨。对于应用法学研究来说,新时代伟大实践既带来重要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时代考题,唯有拿出狠抓九分落实的干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法治自信,强化使命担当,努力形成高质量应用法学研究成果,服务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
来源:人民法院报·2版
作者:雷鸿(作者系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所长)
责任编辑:刘洁 | 联系电话:(010)67550743 | 电子信箱:pinglun@rmfyb.cn
新媒体编辑:杨书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